它曾是帝王杀伐的冷兵器,现在却成美好的象征!
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种磨制非常精细的石钺,钺体扁平,刃部宽阔,弧曲度大,两角微微上翘。这种精心制作的石钺显然不适宜砍伐林木或用于农作。据推测很可能是古人专门制造的原始兵器。
远古时期就出土过这种东西,最早是古人类用石头打磨成带刃的原片,绑以木柄作为武器,早在距今五千到七千年前,山西羊头山的炎帝祭坛遗址就出土过钺,而以玉文化起源地之一的良渚文化其次也发现过石钺,考古证实使用这类武器的多为西北地区的人民。
在作战的时候二者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了,首先钺在夏商及西周等朝代,在突击的战车上都有配备,这是一种非常巨大的重武器,往往在斧柄一端有尖刺,也有古代军事史的爱好者以这个来区分斧和钺,虽然作为武器的时间不长,不过个头大排场足,所以在部落时期就被当做是王的象征,也就是所谓的天子武器,《六韬》中曾经记载说周武王军中有个名为“天钺”的大斧子,柄长五尺,宽八寸,重八斤,在当时也算是“重武器”了。
笨重的钺在实战中效果不好,作为礼器倒是有了传承,斧字拆开,上面一个“父”寓意领袖,下面是一个“斤”,我们的汉字“斤”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象形文字带木柄的斧子的意思,我们稍微注意一下汉字中如果有“斤”这个偏旁的字,基本都有砍断或者折断的意思,就是从侧面体现了斧类武器的大威力。
其实作为礼器之后,钺的作用就发生了变化,还曾经被当做是猎头用的刑具,想想这么大的武器来行刑,给人的震撼可想而知,这天子的威严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主君以斧钺作为军队的代表和指挥权的象征,直到汉朝以后,才以剑来替代。
斧钺慢慢退出冷兵器的主流以后,它的象征意义却没有被替代,历代的玉雕题材很好的利用了它,去掉了锋利的刃,在粗糙宽厚的背上饰以云纹,别有一番韵味,在玉雕风格漫长的进化中,云纹又升级为了威猛的虎豹类猛兽,这样一方面象征了王权尊贵,又展现了男性领袖的英武。
中国人好给各种物件找寓意,时间长了,这“兽”谐音“寿”,这“斧”谐音“府”,于是斧钺类的玉雕饰品又加上了“送寿入府”的寓意,让杀伐千年的武器变成了祝寿文雅的礼物,可见文化的融合都曾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当然是最后打了胜仗做了将军,才能获得登门祝贺的宾客对吧。
斧钺[fǔ yuè]是古代用于作战的兵器,也作为军权与国家统治的象征,在汉代时期,斧钺是重要的礼器,只有皇族和官员才能使用,当时皇族出巡时,仪仗队马车会立斧钺,以象征帝王的权威。
清 白玉留皮钺形佩
精选黄皮白籽玉琢制,形塑一回首螭龙立于斧钺之上,钺身上琢谷云纹饰,工艺精致而华美,虽为兵器之形,却无杀伐之意,招人喜爱
威严作战兵器 亦象征寿高而福多
斧钺虽形制相近,但细部有别,直下开刃的称作斧,而敞口开刃称为钺,皆实用于作战。斧钺除了金属制成的实用器,历代也以高贵玉材制作用于随身配戴,除了象征权势地位,更是勇猛精神的表征,也因为原始的用途不外乎是作战用的兵器,或是用于仪仗,通常上面常雕琢龙虎瑞兽形象用以彰显威仪,久而久之人们又以谐音‘兽’与‘寿’、‘斧’与‘府’发展出‘寿在府上’一词用以祝人高寿,至此遂成为国人男子老中青皆宜的祥瑞玉佩,盛行于中国权贵阶层千年之久。
宋 黄玉赭沁盘螭斧形佩
玉料为青黄玉种,带赭色斑疑为人工提色所致,器旁盘踞一尾身型纤细瘦长的螭龙,风韵精致迷人。
宋 白玉黄沁盘螭钺形佩
钺身上方盘一双足敞开的独角螭龙,中间饰以带状云纹,螭龙五官及毛发琢工细腻,足爪尾部刻画圆润,天然沁色熟成自然,当为宋代玉器上乘之作。
元 白玉黑沁盘螭钺形佩
白玉料有大片黑色沁染,疑经人工提色,上方盘一毛发上扬、动感十足的螭龙下开一小孔,中琢云乳丁纹与ㄍ字纹,下琢阴刻蝉纹,器身厚实而古雅。
明 赭沁旧玉钺形佩
器疑以高古红沁玉料制作,整体呈色美艳而讨喜,上镂雕一回首螭龙踞于斧身之上,龙身有竹节纹饰,中间带状开框饰以浮雕饕餮纹饰,工艺流畅而典雅。
明 灰沁双龙钺形佩
玉质整体受沁为不透明状,久经盘玩而慢慢转成米黄呈色,上方镂雕对相双龙,两侧以云纹出廓装饰,风味独具。
清 黄玉立兽斧形佩
青黄玉料疑有人工提染,呈色多彩丰富,斧身厚实圆润,上方立一大耳长须、足爪健壮精神瑞兽,有着典型的‘寿在府上’祥瑞意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