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救命神器”口罩的制作流程
合并三层
这样的三层无纺布原料,就是经过下图生产机叠合在一起。
有没有注意到这台机器的左上角这个小喇叭?有条串线穿过喇叭口不停地往里送。
层叠部分
口罩主体部分就是下图这个层叠结构,拉开来完全罩住口鼻,脸大也不怕。
这个层叠结构截面长这样,这就需要有一个机器折叠的环节。
就是下图这样的机械设计,有这么三片可调节的斜面。
设定好小斜角,让大片无纺布沿着这几个斜面,由左到右逐渐变窄的归拢出「折叠结构」来。
接着还有一个压片的环节,把口罩表面压平整。
裁断环节
口罩的单个裁断和缝边,大多是全自动无人工的处理。
而不同的口罩是有细微的制造差异的,有的是缝边,有的直接是热压胶合,小细节了。
出来的就是单独的一个口罩主体了。还没完,后面还有好几个步骤呢。
补边压合
下图是我买到的口罩,注意看口罩的边沿,各有一条无纺布去增强和压合挂耳绳的,以免一拉就扯断。
左右两大卷无纺布,等着要补强口罩边沿了。
一侧被包裹之后,立刻压平粘合。
这时候出来的原先已经裁断好的口罩们,再次被连到了一起...
所以还需要一个裁断补强边的环节,一刀两断...
热压固定挂耳绳
在口罩边沿还需要用上粘着剂,就下图这样这边机械爪送挂耳绳,那边底下就热压粘着剂的把挂耳绳固定在口罩上了。
如此一来,一个平整型的口罩就算制作完成了。
当然,之后还要请出我们的「人工质检」。
最近的口罩工厂新闻里,我们常看到员工去扯耳绳测试或者整理口罩。
有的小可爱担心无菌问题,放心啦,都还要再送去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
说起无纺布,是不是也听老人家抱怨过,说这种环保袋不结实,多用几次就容易破碎?
脆弱的无纺布一般不用高温消毒法,是用「环氧乙烷」这种无色气体杀灭细菌、霉菌及真菌的。
找了一个动画演示图,成批的口罩送入消毒室,然后通环氧乙烷气体(下图的黄色是为了高亮,其实无色的),达到一定浓度后完成了消毒过程。
之后要在消毒室里通空气和氮气去稀释和抽走环氧乙烷,如此多次,直到口罩表面的环氧乙烷残留量达标为止。
医用绷带、缝线、手术器具以及一些不耐受高温消毒的物品,都能用环氧乙烷来消毒的。
一个小口罩厂,可能需要10个人,设备包括口罩成型机、口罩压合机、口罩切边机、呼吸阀冲孔机、鼻梁条线贴合机、耳带点焊机、呼吸阀焊接机等等,总投资估计50万就能搞定。
事实上,除非去医院、超市等人员密集地区,或者需要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人,平民如果只是出门买个菜,在开阔环境,两米之内没人,15分钟后回家摘掉,使用三五次,累计时间不超过4小时,完全没有问题。这样也能减少口罩的消耗量。
山东星地副总经理魏星跟媒体说,企业每天产能为30吨,全部做成口罩的话,可生产1000万支,约合每吨医用无纺布可以生产33万个医用防护口罩。
据调研,1吨高熔指聚丙烯纤维料可生产近25万个聚丙烯医用防护口罩;所以1.32吨纤维料可以生产1吨医用无纺布,可以生产33万个医用防护口罩。
根据中国纺织网,2018年我国各类口罩产量45.4亿只(人均仅仅3.24个),即使全部口罩用聚丙烯生产,也不过才消耗2万吨的聚丙烯纤维料,相对我国的庞大炼化能力(一个中科炼化就能年产80万吨乙烯),这点需求就是毛毛雨。
那么卡点在哪?巧了,还在湖北。
我国四个无纺布基地,广东、浙江夏履、湖北仙桃、福建。其中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号称「无纺布之都」,行业内说法是:
「无纺布产业看中国,中国看仙桃,而彭场镇是仙桃无纺布产业的发源地。」
目前,湖北仙桃彭场镇是「中国最大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生产出了全国60%的无纺布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但是湖北仙桃,也在疫区。
湖北宜昌,无纺布的主要生产商欣龙集团有一条年产4000吨的无纺布生产线,每天生产11吨无纺布的话,还能生产363万个口罩,但如果原材料供应和工人都受到疫情和“封城”的影响,那影响就大了。
根据欣龙集团的半年报,2019年上半年熔喷无纺布实现了4760万营收,按照2万一吨计算的话,也就是欣龙在2019年上半年生产的无纺布约为2380吨,全部用于生产口罩的话,能生产7.85亿只,每天生产436万个医用口罩,仅仅一家企业的产能,就足以支撑湖北一线。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现在口罩不好买了吧?
1、化工企业按照每年的固定需求生产聚丙烯纤维,生产多了没人要;
2、无纺布企业没必要在过年期间采购一批聚丙烯纤维料积压库存;
3、口罩生产企业没必要在过年期间采购一批高熔指熔喷无纺布放在库房里;
4、非疫区地也纷纷封城堵路,去过疫区就要隔离14天,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
5、大部分员工回家过年,无法产能全开;
6、医用口罩需要经过环氧乙烷消毒(EO),然后需要静置7天;
如果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口罩的话,按每个口罩20cm计算,中国一年生产的口罩可以绕地球1567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