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前期重用卫青,而后期却极力打压卫青
随后卫青多次率军出击,利用迂回战术绕过匈奴主力,成功夺回河套地区,最终带领大军击败了匈奴右贤王。
汉武帝喜出望外,封卫青为大将军,统领汉军大军。
然而,随着卫青的地位迅速上升,他与汉武帝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微妙变化。
初期,汉武帝重用卫青是因为卫青还未成为真正的军事实力派,尚难成气候。
但当卫青成为大将军后,卫氏家族的权势迅速膨胀,引起了汉武帝的警觉。
作为一位深谙帝王之道的君主,他深知只有平衡各方势力,才能稳固江山,防止一方独大。
正当此时,另一颗军事新星霍去病崭露头角——卫青的侄子。
在一次汉匈作战陷入僵局时,霍去病率八百骠骑兵长途奔袭,出其不意重创匈奴,斩杀两千余敌,俘获众多贵族,将士。
汉武帝欣喜若狂,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霍去病开始频繁获得出征机会,声望节节攀升。
反观卫青,出征次数逐渐减少,甚至有整整一年被闲置在家,无法出战,那段时光是卫青最为难熬的日子。
汉武帝的策略显而易见:一方面培养年轻将领霍去病,另一方面淡化卫青的影响,削弱其家族势力,不再允许卫青立下大功。
在决定汉匈关系转折的漠北决战中,汉武帝派卫青与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征。
但对待两人的态度却大不相同,霍去病优先挑选精锐部队和得力将领,负责主攻匈奴大单于,卫青只能从剩余兵力中选择部队,负责扫荡敌方边缘势力。
面对如此不公平待遇,卫青没有一声抱怨,只是默默承担。
命运似乎又开了个玩笑,原本属于霍去病的重点战区因情报失误落到了卫青麾下。
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卫青依然身先士卒,激励部队奋勇杀敌,斩敌两万,赢得了漠北决战的关键胜利。
与此同时,霍去病击败左贤王,歼敌八万,追击至瀚海,封狼居胥山,彻底击溃匈奴主要力量。
漠北决战之后,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欣喜异常,设立大司马职务,分别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但在封赏上,卫青部下几乎未获赏赐,而霍去病麾下则封赏数百人,致使众多原本归属卫青的将士纷纷投奔霍去病,卫氏家族的势力进一步削弱。
本以为汉武帝打压卫氏家族的目标已经达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漠北决战两年后,霍去病骤然病逝,卫青失去了最重要的制衡对手。
汉武帝便将卫青闲置,十余年未再让其出征。
卫青的三个儿子也因各种缘由被剥夺侯爵封号,只剩卫青一人保有爵位。
即使如此,卫青从未发出一言怨言,也未做出任何反抗。
最终,这位立下无数赫赫战功的忠臣,将满怀遗憾与无奈,离开了人世。
卫青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安葬于茂陵东北侧,墓穴依阴山形状修筑,以示纪念。
卫氏家族自此开始走向没落,卫子夫和太子先后自尽,未能得到最后的庇护,令人无限唏嘘。
综上,汉武帝对卫青的打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点培养新秀霍去病,淡化卫青影响;
二是不封赏卫青麾下将士,导致人才流失;
三是将卫青闲置,剥夺其继续立功的机会,同时削弱家族的爵位权利。
汉武帝和卫青风雨相伴数十载,卫青作为汉朝忠诚无二的大将军,却因帝王猜忌而遭受不公待遇。
这或许正是“帝王无情”的最佳写照,难怪历代帝王自称“寡人”,暗含孤独与无奈。
朋友们,你们觉得汉武帝打压卫青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别忘了收藏、点赞和分享哦,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需要我帮忙调整风格,或者缩短/加长内容,也随时告诉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